×
图书馆杂志

大学语文教育中的图书建设

在当代一个技术性时代,传统文化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即便是在大学中传统文化课程也比重不多,尤其是在职业性的学校教育中,被砍削得所剩无几。以高职院校为例,除了开设的随随便便的大学语文之外,其它的五千年文化艺术几乎并不存在。而在图书馆中,能见到的书籍,不是技术淘汰,就是驳杂不精的文化消费品,与教学脱离越来越远,与传统文化精神也越来越呈现出背离倾向。

中华文化几千年,其中优秀的文化篇章数不胜数,先进的文化观念超越古今,中国的大智慧影响世界,而近代异族的统治,时时刻刻害怕汉人造反,文字狱和屠杀的实质就是对人性精神和肉体的双向扼杀。被西方远远抛下后,国人又急于改变现有,一味西学。但没有自己民族支撑的崇洋媚外式学法,造就了没有鉴别的模仿,结果是丢掉了民族精髓,也没学到西方文化精髓。应为精髓的东西并不浮于表面,而是深刻烙印在骨子里,具有理性思维才可以把文化认识上升到信念甚至信仰的层次。这就致使一些诸如,团结、诚信、公正、博爱等西方思想得不到发展传播,民族的忠诚、孝道、公义、无私等观念也被遗失泯灭。相反西方文化中一些糟粕的东西,对经济的不择手段地冷血追逐等反而大行其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好人”反而成为当代文化中的贬义词,这就是中华文化处于崩溃的边缘。反观今天,有少人能够认得古籍字样,有多少古代文化遗存。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敬佩韩国和日本对民族文化的保存和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文化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而不是当下。所以,我们要加大人文教育,一定程度上说,是加大对传统文化的解析与传播。

以高职院校为例,大学语文可以说是唯一一个与文化相近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难以为继的现象,学生不愿意听,感觉枯燥无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文化基础差,文化修养不高。另一方面是教学的内容和教育方法存在问题。

高职学生的高考分数都不是很高,文化基础不好,学习的习惯也不是很科学的,对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浓烈。再加上大学松散的文化学习氛围,很多人都没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大学基本上就成了混日子,对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不是十分专注,更别说一般性的与功利主义无关的人文教育了。

在大的学院教育环境中,高校就对人文教育重视不足,无论是在师资、书籍还是其他配套的条件上,都无法与专业建设相比。这就造成了人文教育的相对落后,进入一种形式化或者边缘化的怪圈。在教师中,有时这些无关痛痒的人文教育,也得不到好的待遇。大学语文有时是唯一的人文课程,选聘任课教师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甚至是选人被其他课程淘汰的教师来兼任大学语文课程。任课教师本身也对这门课程不是十分重视,上课能够糊弄应付过来就行了,不求上进。

对于学生的基础学情,教师是无法改变的,而教育的方法却可以改变,这里以大学语文为力,谈一下图书馆对教学的影响和建设。

大学语文的教材是大学语文课程的讲授基础,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侧重。既有可以适应本科学术性精深的课程内容,也有适合高职内容相对浅显的教材。但是万变不离其中,中华五千年文明中那些优秀的文化遗产相对固定,一些已经经历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经典大家作品很多都在列书目,只是侧重各有区分罢了。比如以繁体字呈现的文章,除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外,还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功底,否则连阅读都会成为问题。而一些简化字形成的古文、现代文、甚至影视作品的影视语言都可以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与趣味性方面提供便利性。大家名家编著的《大学语文》一般具有全方位的考虑和对古典文学精髓把握,比较实用。而对一般专门针对性的《大学语文》则必须有相配套的教辅或比较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否则极可能会出现主次难分,不得要义的现象。

书籍的订阅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其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和教学水平的高低。书籍的订阅不是一个人的事,更不是图书馆的事,他应该由授课教师集体斟酌,由教学目标决定,这样才能在教师集体讨论的前提下,教的动人、讲的精彩、学得舒心。每一本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目标,如果编写的目标无法被授课教师掌握,那么这本教材的意义就将失去。很多高校都自编教材,这能让教材更符合学生的学情,但要杜绝滥竽充数的教材,所以教材的审定就十分重要了。在教材深浅适度的条件下,在全体教师一致认可的基础上,教材才具有实际引导意义。

上一篇:借书者芬兰城市为何是图书馆爱好者的乐土
下一篇:没有了

Top